其實在總統文在寅頒布該法案的數小時前,檢調機構及反對黨仍在試圖扭轉局勢,國民力量黨發言人金亨東(Kim Hyung-dong)便向文在寅喊話表示:「議會民主不該這樣遭到踐踏,我們真心希望文在寅總統的最後一次國會全體會議,不會因頒布這項極具爭議的改革法案而告終。
官方調查後問責5人、吊銷醫師執業證 (中央社)上海市普陀區新長征福利院把仍有呼吸的老人裝進屍袋、險將老人火化的離譜事件,引起民憤。」根據《鳳凰衛視》分享網友錄下的影片,可以聽見錄影者氣憤的聲音。
對新長征福利院院長葛芳免職、政務立案,接受進一步調查。中國網友震驚瘋傳影片痛批「沒發現不就活活燒死人了」、「上海出這麼多超過底線的事」、「發現還有氣的情況不是應該立馬搶救的嗎?」、「上海又一次刷新我的三觀」、「這算死而復生的奇蹟嗎?」 當地民政局2日凌晨已證實此事是真的,在查清事實後將對相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,並向社會及時公布。普陀區高度重視,第一時間開展調查,並將老人轉運至醫院救治,目前老人生命體徵平穩。中國上海封城防疫至今超過一個月,期間曾發生物資短缺、醫療資源過載等情事。《央視》新聞APP昨(2)日下午報導,1日下午網傳上海新長征福利院在轉運「死亡」老人時,發現老人仍有生命體徵。
新聞來源 上海活人被裝屍袋險火化 問責5人、吊銷醫師執業證(中央社) 上海將活人裝屍袋要火化殯儀館揭露「遺體」當時情況(蘋果新聞網) 影/上海「活人裝屍袋」影瘋傳 殯儀館怒:還在動是活的(聯合新聞網) 上海老人未死亡被拉殯儀館(微博) 延伸閱讀 上海封城亂無章法,會不會陽性還沒清零,陰性就先「清零」? 上海封城的亂象,意外把台灣往「與病毒共存」的方向推了一把 上海封城居民斷糧求救,抗疫醫療量能過載、「次生災難」頻傳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成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區民政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黃耀紅、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長劉穎華、長征鎮社會事業發展辦公室主任吳友成3人免職、黨紀立案,接受進一步調查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喝水過多恐頭暈、噁心想吐?茶飲咖啡可以取代開水嗎? 國健署提醒,短時間內攝取過多的水分,將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,進而導致「低血鈉症」(即俗稱的水中毒),可能出現噁心、虛弱、頭痛頭暈、神智不清等症狀。為改善上班族普遍飲水不足的現況,衛福部國健署提出「四大正確飲水方式」,鼓勵民眾多喝開水以維持身體健康: 起床之後喝水:人體於睡眠時間無法攝取水份,因此在起床後應飲用300-500ml 的溫開水,有助於腸胃蠕動和防止便秘。國健署建議,若處於容易流失水分的環境中,如運動後、海濱戲水、於冷氣房待超過兩小時等情況,應先分次飲用500ml的室溫水,供應肌肉與細胞所需的氧氣與養分。減重者的飲水量則建議提升至2000ml以上。
外出隨身帶水:隨身準備500ml以上容量的水壺,外出運動或工作時隨時補充水分,有助促進血液循環,並避免脫水等狀況發生。《歐洲心臟病協會》刊載的研究更證實,平時喝水太少恐增加血清中的鈉離子濃度,使心臟衰竭風險倍增39%。
另外,含糖飲料的熱量往往過高,僅一杯就超過每日攝取上限,年輕族群應避免飲用過度,飲用時以微糖、無糖為主,並減少配料的添加。另外,應避免一次飲用過量的冰水,以免抑制腸胃蠕動、還有傷及食道之虞。正常情況下尿液多呈透明無色,且會隨著食物、藥物、維生素與疾病影響而有所不同。不過,國健署仍呼籲,茶飲或咖啡中含有咖啡因,不應依賴此類飲品做為主要攝取來源。
黃色:體內有一段時間未補充水分、或有持續出汗狀況,建議持續補充水分。透明黃色:體內水分尚稱充足,可適度補充水分。喝足1500cc的水:每日應攝取至少1500ml以上水分,以多次飲用、適量飲用為主,避免等到口渴再喝。每日的水分來源亦可從蔬果、湯類食物、茶飲或咖啡中攝取。
用餐前後喝水:外食族更容易攝取高油、高鹽和高糖的飲食,在用餐前後可準備300-500ml的水,餐前與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飲用,取代飲料或手搖杯,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時至今日,全世界已隨時飼養數十億隻肉雞與蛋雞,在對雞隻生理結構的持續研究與調整之下,一隻雞最終長成的體型與50年前相比已增加兩倍,還只需要一半的時間就可長大。
在養雞的過程中,為了建造雞舍及讓雞隻自由活動的空間,需要社區成員之間的通力合作,也需種植一些讓雞隻可以棲息的植物,無形中改變了社區的連結與都市地景的樣貌。文:陳奕儒(台灣大學地理系學生) 如果漫步在英國都市街頭,有時候,你沒預期在城市裡聽到的聲音會突然冒出來──是雞鳴聲。
在這種較不工業化的環境當中,雞也會表現出更多鳥類的自然行為,如此新型態的都市居住模式正逐步改變、調整人類世(Anthropocene)下容納各種非人(more-than-human)的生活環境。根據考古資料,人類馴養雞已經有超過8000年的歷史,過程中也不斷嘗試找出更有效馴養雞隻的方法,例如古埃及人發明的「埃及式孵蛋箱」(Egyptian Egg Oven)」。不過,雞所帶來對於時間性的反思其實遠遠超越都市養雞的範疇。從地質時間尺度來看,每年都有無數人們吃剩的雞骨頭被丟在垃圾掩埋場裡面,之後終將變成化石。有趣的是,即使強調食農教育與慢活,都市居民所養的雞卻還是帶有很明顯的工業化特徵,也反映出農業工業化進程對人類馴養雞隻的影響。不過文章也指出,並非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這一充滿生機、步調緩慢的都市生活,因為只有負擔得起高房價、擁有資金、土地及花園的都市居民有機會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裡養雞。
都市養雞從來都只是中產階級可以選擇擁有的休閒娛樂。在英國都市花園中,養雞可以讓人放慢生活步調,重新思考日常事務與生活習慣,並讓人花更多時間慢慢觀察雞隻到處自由活動。
這些殘骸未來也很可能被當作完全不同的物種發表,成為人類馴化雞隻長遠歷史以來的最新證據。在工業化養殖下,雞的年度生理時鐘可以被巧妙利用,讓雞的產蛋量可以趕上工業革命以來越加緊湊的時間性。
學術普及部落格Geography Direction中的一篇文章就梳理了英國城市中人與雞之間的特殊關係。本文經中國地理學會會刊(在台北)授權轉載,原文刊登於此 參考資料 Rising with the Rooster: How urban chickens are relaxing the pace of life The Egyptian Egg Ovens Considered More Wondrous Than the Pyramids Bennett, C. et al. (2018). The broiler chicken as a signal of a human reconfigured biosphere.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, 5(12), 180325. 延伸閱讀 台北市的稻浪:食農教育、生態保育、防洪降溫,「關渡平原」不應只從農業生產的角度檢視 打造農村遊樂園——綠合農場帶領親子探索大自然,實踐永續教育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時至今日,已經有數萬隻雞居住在英國倫敦的花園與庭院中。都市養雞除了可以提升都市生活的品質之外,其實對養雞的家庭而言,無形中也提供一個在步調快速繁忙的城市中放慢腳步、感受都市生活的機會。當這些因工業化需求而被改造的雞隻在養殖場經歷18個月的密集「生產」、最後來到英國都市開始慢活的新生活時,自然產生許多額外的狀況,許多在都市生活的雞只有非常短的壽命,而且很容易因為緊迫症或心臟問題而死亡,追求工業時間而留下的後遺症早已深刻地寫入它們的基因當中。都市在工業化過程中逐漸產生快速的生活步調,但如果養了幾隻雞,都市居民會在清晨雞啼時起床、花時間照顧雞隻、再將獲得的雞蛋拿去傳統市集裡販賣,似乎就可以回到舊時生活,進而「擺脫」都市繁忙且緊湊的時間性。
但是,當工業化的雞開始出現在都市時,它們得以與都市居民一起放慢生活步調,回歸它們在鄉村所扮演的報時角色,並在城市中建立嶄新的人與非人的互動關係,改變了都市地景、社區關係、時間性與空間性,讓人產生更好的都市生活品質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在2018年,地質學家宣稱當代肉雞是「一種全新的型態模式(morphotype)」並且「足夠獨特,能夠成為人類世這一地質年代的標誌性物種(marked species)」。如此放慢腳步的時間性,恰好呼應了許多人透過找回鄉村生活「回歸自然」的渴望。
在倫敦,養雞是兒童食農教育的重要一環,也是國家健保系統(NHS)治療病患的療程之一,近期更將引入監獄作為情緒管理教育的練習方式。另一方面,養雞所得到多餘的蛋也讓更多人接觸到小農經濟及商業買賣知識,因此文章認為,都市養雞是一種對食物安全、農企業及大規模商業性農業的反思,可以讓都市居民更了解食物來源及農業工業化的負面影響,同時為都市帶來時間性(temporality)及空間性(spatiality)的變化。
雞的晝夜規律及年度生理時鐘被人類操縱,用以加速雞蛋的工業化生產,也產生多樣的時間性與空間性。文章最後認為,了解雞這種容易受到剝削及改造的動物,在人類世時代下可以產生非常多值得思考的議題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正常情況時雞的產蛋量會隨著季節波動,科學實驗結果證明秋季的雞隻生蛋速度較慢,而到了春天則會加速生蛋過程
在英國都市花園中,養雞可以讓人放慢生活步調,重新思考日常事務與生活習慣,並讓人花更多時間慢慢觀察雞隻到處自由活動。在倫敦,養雞是兒童食農教育的重要一環,也是國家健保系統(NHS)治療病患的療程之一,近期更將引入監獄作為情緒管理教育的練習方式。
不過文章也指出,並非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這一充滿生機、步調緩慢的都市生活,因為只有負擔得起高房價、擁有資金、土地及花園的都市居民有機會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裡養雞。文:陳奕儒(台灣大學地理系學生) 如果漫步在英國都市街頭,有時候,你沒預期在城市裡聽到的聲音會突然冒出來──是雞鳴聲。
在這種較不工業化的環境當中,雞也會表現出更多鳥類的自然行為,如此新型態的都市居住模式正逐步改變、調整人類世(Anthropocene)下容納各種非人(more-than-human)的生活環境。如此放慢腳步的時間性,恰好呼應了許多人透過找回鄉村生活「回歸自然」的渴望。